为党旗增辉:在繁琐的工作中创造不凡的价值——访我校优秀共产党员、《电机与控制学报》编辑刘素菊

时间:2015-11-10   浏览:207


[编者按]今年,学校确立了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全面加强校风建设的整体发展思路,迈上了建设高水平大学新征程。就哈尔滨理工大学而言,人才强校战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其中,优秀党员的模范引领作用正在彰显。在学校即将召开第三次党代会之际,学校推出为党旗增辉专栏,旨在充分展示广大优秀党员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科研育人工作中的先进事迹和可贵品质,从而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引领广大师生为学校的发展建设做出新贡献。

“我是一名普通的编辑,也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我没有什么大道理可讲,但我能够在本职工作岗位上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取得新的工作业绩,为部门及学校各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对于明天来说,每一个今天都是年轻的。以自信认真的态度过好每一个当下,才会在未来‘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艰苦求学,默默奉献,沉居在荣誉背后;数年如一,坚守岗位,尽显编辑本色。《电机与控制学报》所获得成绩,是编辑们不辞辛劳的结晶,而她——刘素菊,便是其中的一员。今天,笔者有幸走进《电机与控制学报》编辑部,走进优秀共产党员刘素菊的编辑世界。

坎坷留学路 数载理工情

2002年9月,站在校门口刚刚入学的刘素菊从未想到,这里就是她日后深造和工作的地方。四年的大学生涯,让本就对学习充满兴趣的她飞速地成长着。2006年,刘素菊参加了学校举行的英语选拔考试,并以笔试和面试前五名的成绩脱颖而出,获得了成为我校合作伙伴——美国匹兹堡州立大学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交换生的资格。好强的刘素菊为减轻昂贵的学费给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便在学习之余,利用假期的时间,在中餐馆打工,有时候12个小时的工作量让她身心疲惫,但是她从来没有抱怨过。异国求学的艰辛,让她锻炼出了吃苦耐劳、自强自立的性格,为现在任劳任怨,踏实的编辑工作打下了基础。

一年的留学生涯很快就结束了,但刘素菊并没有止步于此,她回到了母校的怀抱,专修哈尔滨理工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研究生学位。2009年研究生毕业时,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留在母校,留在这个带给她知识、让她快速成长的地方。从此她从一名哈理工的学生,变成了一位为母校添砖加瓦的建设者。

从入学至今,刘老师在母校已经走过了13载的春秋,经历过酸甜苦辣,有过成功,也有过迷茫,但她对理工的情却一直没有改变。既与理工结缘,就在理工扎根。对于她来说,哈尔滨理工大学已然成为她的第二个家。理工陪伴着她渐渐的从年少走向成熟,她见证了母校多年来踏实坚定走过的每一个脚步。

工作虽繁琐 学习不止步

2006年,刘素菊老师以一名预备党员的身份开始了异国的求学之旅。2007年3月,她正式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2009年到编辑工作部(现学术理论研究部)工作,多年的编辑工作使刘老师越来越踏实,也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在工作中更严格地要求自己。

编辑不是花,也不是果,只能谦逊地垂着自己的绿荫,让花更艳、果更甜。在刘素菊老师的心中,编辑工作是一种默默无闻的工作,编辑工作要有“乐于为他人做嫁衣”的无私奉献精神。同时,还要具有正直的品德。古人说:“人贵在德,德见于诚”;鲁迅讲,伟大人格的素质重要的是一个“诚”字。诚实是正直的基础,是心灵美的核心,求真知、做真人,是诚实正直的内涵。在当今社会,编辑的诚实与正直的品德表现在对真、善、美的由衷敬仰,对假、恶、丑的无情鞭挞。一个具有良好素质的编辑,尤其应具有“诚实”和“正直”这些美德,不被外界的名利所左右。

编辑素质的高低可以说与其知识、品质、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个素质高的编辑,应当是一个不断探索与创新、对业务精益求精的人,一个编辑方法得当、知识渊博的人,一个编辑基本功过硬、论文加工本领高超的人。具有较高素质的编辑,不但具有超前意识,而且还是见解独到、满腹经纶的学者。繁琐细致的工作让人分身乏术,即便这样,刘老师也从来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工作初期,刚刚接触编辑工作,大量编辑知识需要及时地掌握,刘素菊用业余时间自学了知名编辑陈浩元老师主编的《科技期刊标准化十八讲》以及专家评审团的审读意见。她还坚持每年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和专业知识更新,并在繁忙的工作过程中,抽出时间学习并参加了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该项考试每年举行一次,通过率只有不到30%,可她在初级和中级2个级别的考试中都是一次性地顺利通过。随着期刊的不断发展,对编辑英文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过留美经历的刘老师加快了学习英语的脚步。看在线教学成了刘老师强化英语的独特方法。刘老师认为,当感到有压力的时候就是自己学的不够多的时候。每到这个时候,她会学习有关专业知识并关注其他同类别的刊物。去论坛上搜集读者的建议也成为了一种工作习惯。不断地用知识充实完善自己;不断地和同行作比较,寻优点发扬,找不足改正;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不骄不躁。对她来说,“终生学习”这四个字,已经成为了她的一种生活方式。

基层优秀党员 勤勉默默奉献

刘素菊老师虽然处在基层,但时刻未忘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和肩上的使命,在工作中不断地开拓创新,树立榜样作用。《电机与控制学报》是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是EI Compendex (核心)数据库收录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此外,还被英国《科学文摘》(SA,即INSPEC)、俄罗斯《文摘杂志》(AJ)、《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文摘》(CSAC,英文版)等十余种检索数据库和文摘刊物收录和摘引。平均每期刊登18篇左右的文章。因此无论是从阅稿、审稿还是校对稿件来说,工作量巨大而且相当繁琐。这对于编辑的要求相当严格,也同样是一份挑战。面对如此高强度的工作,每期月刊却是仅由2名编辑完成。刘素菊老师经常在下班时要将稿件拿到家里完成校对审阅等工作,常常要工作到晚上九十点钟。

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性劳动,而是充满了创造性。它是融合了学术性、技术性和事务性的一个系统工程。编辑工作是一个需要渊博知识做基础的工作,眼界开阔且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是对一个编辑的基本要求,也是进行编辑工作的基本条件。编辑是期刊质量的“把关人”,都有一双从投稿中筛选出与期刊宗旨相符、质量水平高的精品文章,发现文章的创新点的“火眼金睛”。同时编辑工作具有较强的“隐匿性”,编辑的劳动成果融汇在了作者的劳动成果之中。

在访谈中,当我们问及刘素菊老师这样长时间从事枯燥、繁琐的工作是否会感到单调时,她说:“记得当年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对工作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充满了好奇和兴奋。每当接起作者的电话时,与说着不同口音的作者交流的时候,感受到不同的人的不同表达方式,并顺利地帮他们解决了疑问,内心都充满了欢喜,时至今日,我依然对编辑工作热情不减!”在工作中遇到不懂的问题,都会和同事一起讨论,翻看文献,请教专家。编辑的常用规范、出版方面的管理工作、行业协会及其网站等相关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被刘素菊老师应用得越来越轻车熟路。现在已经是“老编辑”的她,仍保持强烈的求知欲,不断地提出问题,通过学习来充实自己。现在的多问,不单纯是学习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是思考和交流。例如:如何进一步吸引优质稿源,如何提高改善平台的工作效率,如何提高编辑加工质量等。刘老师对稿件的编辑加工质量非常重视,她说编辑加工包括对论文内容的精炼,文字的增、删、改、换, 理顺语句,也包括对论文价值的进一步挖掘, 还包括编排格式的规范化、标准化,使其符合期刊的规范要求,以便进行检索和计算机收录,是提高期刊质量的重要因素。

担任《电机与控制学报》编辑工作6年来,刘素菊老师每年编辑文字60余万字。由于工作性质,需要长时间的低头审阅,刘素菊老师患上了颈椎病和腰间盘突出,但她从未因身体的不适而耽误期刊保质保量出版发行。在她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电机与控制学报》在业内享有较高的声誉,并不断取得优异的成绩。该刊物先后被美国《工程索引》(E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等国内外重要检索系统或数据库收录。并且该刊先后获得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全国高校学报优秀期刊”和中国北方八省区“十佳期刊”等多项荣誉称号。2010、2012、2014年连续三届荣获教育部“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2009年荣获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中国高校优秀编辑质量奖”,2011年初获得“首届黑龙江省出版奖——优秀期刊奖”,并于2013年获得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优秀团队奖”。她本人也荣获2012—2014年度校“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刘素菊老师和她的同事用心血换来的。刘老师说,《电机与控制学报》是她的战场,她的人生舞台,更是她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平台。每次拿到出版后带着油墨纸香的期刊,她都感到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爱不释手,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真切体会。

当笔者问及刘素菊老师如何寄语青年学生时,她说,她很怀念以前求学的时光。现在的自己已经被各种经历打磨,而这种“打磨”,并不是要变得圆滑,而是学会了更容易与环境相适应,更好地融入生活和学习中。“20出头的年纪很宝贵,有些事情不尝试,你永远得不到什么,千万不要浪费宝贵的年华,一定要去过有意义的每一天。”

刘素菊老师,作为一名基层的优秀共产党员,作为一名踏实勤恳的编辑工作者,她如我校众多基层人员一样,秉承“诚实为人,踏实做事”的文化品质,为我校期刊事业的发展和壮大无私奉献,倾己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