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01-20 浏览:90
2010年1月20日下午,《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简称《学报》)第三届编委会二次会议在西区1 号楼第三会议室召开。会议由校长、《学报》编委会主任李大勇教授主持。副校长魏新劳教授、郭二军教授和原副校长滕春贤教授等28位编委会委员出席了会议。会议共进行4个议题:《学报》新老主编交接仪式;《学报》编辑部2008—2009年度工作汇报;对《学报》进入“中文核心期刊”后,如何上质量、上水平进行研讨;范勇教授关于“引力势、惯性运动与时空结构”系列文章的答辩并进行现场评议。
在新老主编交接仪式上,编委会主任李大勇校长宣读了校发[2009]82号《关于刘献礼等同志任免职的通知》,并与原任主编张礼勇教授、新任主编刘献礼教授合影留念。会上,编辑工作部主任杨淑珍作了关于《学报》上一任主编张礼勇教授的工作报告。她充分肯定了张礼勇教授任主编10年多来的工作业绩,赞扬了他勤勉务实、谦逊严谨的治学态度。张礼勇教授也欣然寄语:希望《学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蒸蒸日上,办得更好。新任主编刘献礼教授发表感言,他说:很高兴能为学校做点事情,一定把担任《学报》主编当作自己的荣誉,不辜负老主编及学校寄予自己的期望。编辑工作部副主任张静作了《学报》2008—2009年度工作报告,总结汇报了两年来《学报》编辑部的工作情况以及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并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和设想。
围绕《学报》在进入“中文核心期刊”基础上,如何上质量、上水平这一中心议题,副校长魏新劳、副校长郭二军、《学报》主编刘献礼、《电机与控制学报》主编戈宝军以及吉泽升、刘玉成、孙凤莲、郑敏利、于晓洋、殷景华等编委们展开了热烈讨论,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并就如何提高《学报》学术水平和办刊质量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和措施。
关于范勇教授多年的研究成果是否可见诸《学报》的问题,李大勇校长和魏新劳副校长都认为,对于这种学术争议现象,应给予保护和肯定,尽量为范勇教授提供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以鼓励这种在科学领域内执著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与会编委们积极表态,提出了各种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充分体现了其作为编委会委员的责任心。
最后,编委会主任李大勇校长作了总结讲话。他首先代表学校对《学报》新老主编表示感谢,希望张礼勇教授保重身体,继续为学报贡献余热;对新主编寄予厚望,希望刘献礼教授能把《学报》当作一项事业去做,而且要做好。李大勇校长对编辑工作部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针对我校《学报》学术地位还不高,影响还不大的现实,就如何办好《学报》,提出了如下意见:一是要提高对《学报》重要性的认识。《学报》是学校学术的窗口,反应了学校整体上科研的含金量,而编委既是重要的稿源力量,又是荣誉的承载者,每个人对《学报》的发展和建设都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二是要加强编辑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编辑业务水平和调整知识结构,增强编辑处理各类专业稿件的能力,保证稿件的编校质量。三是要走“以内涵求提升,以外援求快进”的道路。“内涵”就是指提高稿源质量,稿源质量的提高有很多渠道,既包括与会同志提到的机制、政策和硬性规定,同时,也希望编辑们在组稿和编校质量上下功夫。“外援”就是要争取外部力量的支持,进入EI数据库是我们长远的目标,平时就要按EI的标准去做,即使短期内无法实现,期刊的质量也会有所提升。《学报》的发展是个漫长的过程,任重而道远,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学报》一定会越办越好。(摄影:杨剑锐)
会议现场
李大勇校长出席会议并讲话
副校长魏新劳出席会议并讲话
副校长郭二军出席会议并讲话
原副校长、《学报》编委滕春贤出席会议
李大勇校长(右)与原任主编张礼勇(中)、新任主编刘献礼合影
李大勇校长与原任主编张礼勇、新任主编刘献礼、编辑部相关人员合影